中新社呼和浩特8月25日電(記者 李愛平)25日晚,中國岩畫學會會員、大興安嶺岩畫發現與研究學者崔越領最近其在阿爾山尋找岩畫時,在一崖壁發現一處墨書“文字”,墨書五處,有字二百個左右,經久浮塵覆蓋,大部分漫漶,有一處依稀可見豎排五行約三十字,其中有十餘個字筆畫清楚,有類似漢字的偏旁結構,但一字不識。後經專家鑒定,這一文化遺址應是“事件記志”
  崔越領在致電本社記者時介紹,經他請內蒙古大學吳英喆、齊木德道爾吉教授、內蒙古博物院安麗研究員對圖片進行辨認、研究、分析,確認為:《契丹大字摩崖題記》。第一行可辨認出:****五月十*日於;第二行可辨認出一:國;第三行可辨認出一:志。可以確認的是為一明顯的“事件記志”。這一文化遺址還有待於進一步考究破解。
  契丹大字創製於公元920年,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由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創製的,有三千餘字。
  據崔越領稱,由於彷照和子合成的方塊字,筆劃繁複,特別難辨。直至金章宗明昌二年頒發詔令廢除契丹字方正式退出歷史,元、清時代,契丹文消失在歷史長河,直至上世紀初才有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學者開始研究,但能夠破解的數量有限。
  據悉, 以往發現的契丹大字,大多是墓葬刻寫,在曠野中發現墨寫《契丹大字摩崖題記》尚屬首次。何況,在遼代的北方興安嶺原野中用筆、墨記事也是難得的,更顯史料的珍貴。
  阿爾山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有多處地名為歷史存音,如,阿爾山原名—哈倫阿爾山,為蒙古語音譯,語意為:熱的神泉;伊爾施為滿語,意為:驛站,表明該地區古代為交通要到。
  崔越領今年在阿爾山陸續發現馴化馬岩畫、契丹文摩崖題記等文化遺址,證明這一地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解讀這些珍貴的史料,對研究這一地區乃至中國北方民族史、人類學有著重要學術價值。(完)  (原標題:內蒙古阿爾山現罕見“契丹大字摩崖題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y19eyib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